复合生物过滤技术的原理
植物过滤是指通过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转移等作用,达到减少或较终消除养殖循环水污染的目的,使循环水得到净化。如常用的作为植物滤器的大型藻类通常生命周期长、生长快,养殖废水处理技术,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体中溶解态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来合成自身,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对大型海藻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大型海藻组织中具有丰富的氮库,可以有效吸收、存储大量的营养盐,而且大型藻类吸收氨对光照的要求较低,畜禽养殖废水处理工艺,更有利于其对富营养水体中氨的去除和吸收。当这些海藻收获时,营养盐就从循环系统内部转移到系统外部,将环境污染物转化为海藻产品。因此,养殖废水处理工艺,该技术具有低成本、低能耗等优点。诸多研究表明,水生植物还能有效增加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并可回收植物产品作为养殖生物的饵料,大大增加了水产养殖系统的生产率。但单独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养殖水体,**物的去除效率比较低。
微生物滤器能将水中**物和氨氮分别降解、氧化为毒性相对较低的硝酸盐,使养殖水体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但不会将溶解态的氮从封闭养殖系统中去除,而是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从而导致硝酸盐的大量积累。据报道,水中硝酸盐的积累会影响鱼体的渗透压和血细胞的运氧能力,特别是引起鱼体色泽和肉质下降,而且富含硝酸盐的养殖废水直接排放,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动物过滤是指滤食性动物在养殖系统中通过滤食水中的颗粒态物质,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双壳贝类具有很强的滤水能力,如扇贝、贻贝、文蛤和m蛎的滤水率均可以达到5 L/(g·h)。腐屑食性的鱼类通过摄食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颗粒残饵及底质中的**质而成为水产养殖环境清洁者。此外,海绵也有很高的滤水率,它们能够过滤大量细小的颗粒物质,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碎屑等,使养殖循环系统**物负荷大大降低。
复合生物过滤技术根据生态学中的食物链关系,较j配置生物种群,使环境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增加系统生产力,并将系统中的营养盐、**物等废弃物较d限度地转化为环境友好型产品。复合生物过滤技术是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工厂化水产养殖工艺设计。
养殖废水处理工艺养殖废水处理工艺养殖废水处理工艺养殖废水处理工艺
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水产养殖业越来越多地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来减少废水排放量和污染物数量。比如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和遗传工程技术将合成特定氨基酸的基因克隆进入微生物的细胞质中,然后借助微生物的增殖来生产蛋白质鱼类饲料,可以提高鱼对饲料的利用率,降低氮的排泄物,减少废水中氮的浓度;利用生物筛选技术和基因工程培育一些去污能力强的植物(特别是藻类)和微生物来净化水产养殖废水;利用生物工程对鱼类进行生理修正,使鱼类提高耐污能力和减少排泄物,比如Phelps培育的鱼类对沙门氏菌属形成k体,这种鱼类就可以在污染水体中生长。郑耀通等对具有高效净化水产养殖水体的紫色非硫光合x菌进行了分离和筛选,筛选出来的紫色非硫光合x菌既有很强的净水能力,又是鱼类的饲料。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光合x菌在水产养殖水体净化中的应用。
水产养殖废水的循环利用工艺流程
进行水处理装置有多种,其结构各不相同,其工艺流程也不一样,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流程。鱼池排水→集水池塘→氧化池→沉淀池→增温增氧池→鱼池回用的工艺在德国使用较多,这种工艺流程中氧化池为生物转筒,水力负荷4.5~5.4 m3/m3.d,沉淀池回流50%~**到氧化池。鱼池排水→沉淀池→升流式生物滤池→淋水塔式增氧→加热、消毒→鱼池回用的工艺在加拿大使用较多,在沉淀池能够去除60%的SS,在升流式生物滤池的填料粒径为1~10 mm左右,可以去除99%氨氮,新鲜水/回用水为1/9。鱼池排水→充氧→升流式石灰岩滤池→沉淀池→增氧→回用的工艺在美国使用较多,养殖废水处理,其中新鲜水/循环水为1/5。鱼池排水→升流式碎石滤池→降流式碎石滤池→增温池→回用的工艺在上海集约化水产养殖业水体循环中使用较为普遍,其中滤池水力负荷110.5~140.0 m3/m3。鱼池排水→集水池→升流式沸石滤池→降流式沸石滤池→补充新鲜水、调温→鱼池回用在北京集约化水产养殖业水体循环中使用较多,其中滤池水力负荷为150~194m3/m3。
养殖废水处理工艺养殖废水处理工艺养殖废水处理工艺养殖废水处理工艺养殖废水处理工艺